学者成功研发出磁性软材料逆向编程技术

学者成功研发出磁性软材料逆向编程技术 近日,香港中文大学(中大)教授张立团队同合作者,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,成功研发磁性软材料逆向编程技术,通过精准的磁化编程,让不同材料可在磁场的驱动下建构成指定形状的三维曲面。相关研究发表于《自然-合成》(Nature Synthesis)。 “我们研发的磁性软材料逆向编程技术,有望帮助医疗人员按患者消化道的形态,设计及制作个人化医疗贴片,与受影响器官表面紧密贴合,从而提升治疗效果。”论文通讯作者张立表示,的器官大多具有复杂的三维形貌,以消化道为例,其表面存在著大量的褶皱结构,在进行如医疗贴片等标靶治疗程序时会产生不少困难。该技术有望应用于资讯储存、开发仿生软体机器人,以及精准医疗科技的发展。 据介绍,研究团队从自然界获得灵感,他们发现生物的软组织可以自由改变为三维曲面形态,在维持生命及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例如,的皮肤和肌肉会随著环境及动作改变形状。然而,由于磁性相互作用结构复杂,对材料变形设计及组成的算法需求什高。传统的算法,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磁性软材料的模拟和模组设计,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。 为突破此技术瓶颈,张立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教授金东东、马星,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柳合作,研发出崭新的磁性软材料逆向编程技术,透过精准调控光源,实现磁性软材料的精准编程,让材料在磁场的驱动下灵活准确地建构指定的三维曲面。 研究团队先制备出一种掺杂磁性颗粒的水凝胶材料,并开发一种光固化3D打印技术。在3D打印过程中,透过精确调节光源的强度分布,可以将磁性水凝胶暂时从二维转变为三维形状,并通过施加脉冲磁场,将变形后的磁性软材料磁化,形成各向异性的磁畴分布,使其能够在外界磁场的驱动下呈现不同的三维形状。此外,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光源设计算法,通过调节光源以精确控制磁性软材料的打印,使打印后的材料在磁驱动下准确形成目标中的三维形状。这项发明大幅降低磁性软材料编程的复杂性,同时提升精准度和效率。 论文第一作者、香港中文大学(中大)博士夏能表示,透过对光源的精确调节,研发成果更可应用在人脸复制、资讯储存,及研发仿生软体机器人。团队将进一步推进磁性软材料的研究,拓展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,期望以发明回馈学术界及社会,推动创新科技发展。 相关论文信息: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4160-025-00746-2

Similar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