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召开 与会专家呼吁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血液病防治体系
“我们要坚定信心、迎难而上,强化基础研究,推动学科交叉融合,坚持面向人民健康,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血液病防治体系。广大血液学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,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展现中国血液学现代化的新风采。”前不久,在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贺信中指出。
会议现场(主办方供图)?
据悉,此次大会围绕“大血液、大卫生、大健康”主题,深化血液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转化,就血液学科的重点建设与核心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。
“现代医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——由单病而共病,由疾病而健康,由个体而群体,由当下而长远,进而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。共病是当代医学面临的巨大挑战,对共病的把握,仍存在极大欠缺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教授强调,有必要创造新的研究理论与范式,以作为构造与功能单位的原点,开展大规模人群的、多元、长程观察,聚焦现实世界研究(RWS),探索共病的病因、病机、病象、干预、转归,利用数据驱动、多学科交融、人工智能,开展全生命期迭代健康及共病队列研究,继而实现以健康和共病队列为医学研究开源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(北京)理事长贺福初在报告中指出,近20年,蛋白质组领域已取得一系列代表性成果,但人类对蛋白质组的认知仍是“冰山一角”,蛋白质组导航计划(π-HuB计划)应运而生,该计划以蛋白质组图谱的结构空间测绘、状态空间测绘以及数字建模、健康/疾病状态空间导航四大任务为核心目标,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、生存环境的蛋白质组图谱,解析人类蛋白质组构成原理和演变的规律,探索生物医学大数据从信息知识到智慧的路径,实现蛋白质组定位系统和从非健康状态到健康状态的精准导航。他表示,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同道积极开展协作,加入π-HuB种子计划,推动向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模式转变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分享了以“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理论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”为主题的精彩报告。他表示,我国生物医药发展存在原创性药物匮乏、专利转化效率低的短板。李校堃研究团队聚焦细胞因子类药物对机体代谢稳态的调控作用,阐明FGF21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,提出FGF4介导的中枢-外周轴及肝-肠轴功能改善新理论,通过结构与功能研究、理论创新推动新药研发,取得全球代谢领域里程碑式突破。
李校堃强调,以FGF药物为代表的大分子药物,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,在时空调控模式、进化保守性、功能靶向性等方面仍需着力探索,还需进一步推动生物制药学科建设及产业转化发展,加速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推进。
随后,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分享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,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创新成果。他的研究团队提出了破解消化道肿瘤免疫原性、肿瘤微环境导致免疫治疗耐受的理论。
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、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监事长马军教授从“重要专著”“指南共识”“中国制造”“协同创新”“学会发布”等方面全面回顾了2024年度血液学领域重要信息并进行发布。
此外,为激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,推动交叉学科融合发展,此次大会特别设置“主委圆桌论坛”环节,邀请领军专家,携手点燃发展新引擎,为血液学科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。